-
- 智慧检验赋能预防医学 共筑全民健康新生态——首届上海临床预防检验大会暨申江健康论坛成功召开
2025年5月10日,申城迎来一场检验医学与预防医学深度融合的学术盛宴。由上海市预防医学会主办、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承办的首届上海临床预防检验大会在沪隆重举行。本次会议邀请了来自全国的200余位从事检验医学专家、疾控预防专家及科研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检验赋能预防,智慧引领健康”主题,共商“防检结合”创新路径,为“健康中国2030”战略落地注入科技动能。
上海市预防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冯晓刚致辞,高度肯定了大会对公共卫生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强调检验技术作为疾病防控的“金标准”与“先哨兵”, 在推进医疗机构落实传染病防控和公共卫生责任关口前移,在发现、提示健康危害因素引发的疾病和健康损害,在落实慢病管理、早期筛查及健康干预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呼吁以“大健康”理念推动多学科协作,助力公共卫生高质量发展。
大会聚焦疾病早筛、数智防控、全周期管理等核心领域,汇聚国内顶尖专家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高绍荣教授以《多能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为题,系统展现了帕金森病治疗突破、肿瘤免疫治疗革新、类胚胎模型构建三大突破性进展,强调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技术正推动再生医学从实验室迈向临床,结合类器官与类胚胎模型,将加速“无动物化”精准医疗发展,为疾病治疗开辟全新思维。
来自中国疾控预防控制中心阚飚教授聚焦《传染病病原基因组学监测与疫情预警》,指出传染病仍是重大威胁,以新冠、霍乱等为例,强调基因组学在病原鉴定、传播溯源、耐药监测及预警防控中作用关键。并展望数字化时代下,病原基因组学正成为传染病防控的“核心引擎”,其与多学科交叉融合将重塑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网络。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长沙医院伍勇教授聚焦《数智赋能基层疾病防控与诊疗》,提出通过AI辅助诊断、远程报告系统与便携式核酸检测设备,破解基层生物安全与资源限制,推动抗生素合理使用,实现“基层采样-上级诊断-全域监测”的闭环管理模式。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郭翔教授以《“以健康为中心”医学模式下的成人疫苗价值》为题,围绕“全生命周期免疫”这一核心,剖析成人疫苗在老龄化社会中的公共卫生价值,指出流感、肺炎链球菌及带状疱疹疫苗可显著降低慢性病患者的感染风险,呼吁完善中老年疫苗接种政策,破除“健康错觉”导致的接种率瓶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龚倩教授在《医防协同背景下感染病诊断体系的创新建设-打造区域病原体诊断中心的实践与探索》报告中,系统展现了医防融合背景下感染病诊断体系的创新路径,强调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协同机制为支撑、以区域实践为抓手,构建“灵敏监测、精准诊断、快速响应”的公共卫生防线。未来需持续夯实基层防控根基、加速数据技术融合应用,为全球传染病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与实践范式。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朱召芹教授以《浅谈疾病分级诊疗背景下的传染病病原体的快速识别策略》为题,系统展示了分级诊疗背景下病原体快速识别的“中国方案”,强调通过技术创新、体系整合与协同防控,实现从“疾病治疗”到“健康管理”的转变。未来,需持续提升基层检测能力,推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落地,为保障公共卫生安全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上海市预防医学会临床预防检验专委会主委、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关明教授以《细胞因子检测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诊断价值》为题,通过实际案例,展示了细胞因子检测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及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诊断中的关键作用。他强调,IL-10等细胞因子的水平变化对区分PCNSL与其他炎症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能够辅助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此外,关明教授还介绍了基于细胞因子水平的数学模型在诊断脑脊液受累的脑膜癌中的应用,以及细胞因子在不同平台上检测的优劣。
华大生物基因徐辉博士以《组学技术重塑感染性疾病研究范式》为题,结合全球传染病防控现状,通过多个实战案例,系统阐述了组学技术在感染性疾病诊疗中的革新应用。他强调传统检测手段在新发病原鉴别、混合感染诊断及耐药监测中存在显著局限,而以宏基因组测序(mNGS)和靶向高通量测序(tNGS)为核心的组学技术,正推动感染性疾病研究迈向精准化、智能化时代。
当检验技术拥抱智慧化,当数据赋能穿透基层医疗,我们正见证一个“防检结合”新时代的诞生。本届大会不仅是学术高地,更是行动起点——未来,专委会将持续推动技术、政策、人才的三维共振,让健康中国的蓝图照进现实!
让我们共同期待,临床预防检验事业在创新中续写华章!